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,搜索相关资料。也可直接点“搜索资料”搜索整个问题。
中国经济还不发达,越是不发达国家单位GDP能耗就越高,也同时说明生产效率不高,这就是为什么同别国的人一样的工作时间,甚至付出更多的汗水,收入却差太多的一大原因。其实能耗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增长速度,本身就会下降,可考虑到环境污染,能源危机等重大问题,就提倡就是赚钱多也要考虑节约能源,的确石油煤碳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。
B:寓意是:写持宠而骄的小麋,鞭挞了依势放纵的奴才。用课文中的是“依势以干非其类”。(麋因有主人的势力作依仗,在家犬面前放纵而胡作非为。一旦失去了主人之势,便被外犬吞食。作者借麋影射那些仗主人之势而持宠放纵的奴才,讥讽他们可怜的心态和可悲的命运。)
主人怒斥群犬,日抱麋就犬,可见 主人对麋的宠爱有加,也正是这一点,使得麋有持无恐,依势以干非其类。
D、“麋麑俏大,忘己之麋也,以为犬良我友,抵触偃仆,益狎。”刻画了麋怎么样的形象?
在主人的庇护下,麋日益胆大妄为,对家犬抵触偃仆,益狎。忘记自己是一只麋。为下文惨死外犬之口埋下伏笔。更为可悲的是,它至死还不明白如果没有主人的势力为依仗,哪里的狗都会吃掉它的道理。
B、寓意:写徒有其表的蠢驴,讽刺了外强中干的小人。用课文中的话是“出技以怒强”(黔之驴从外表看是个庞然大物,神气活现,但它愚蠢无能的真相暴露后,便难逃死亡的命运。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而外强中干的人。他们利用外表的强大吓唬别人,其结局是可悲的。)
他日,驴一呜,虎大骇,远遁,以为且噬己也,甚恐。在往来视之,觉无异能者。益习其声,又近出前后,终不敢搏。稍近益狎,荡倚冲冒,驴不胜怒,蹄之。虎因喜,计之曰:“技目此耳!”因跳跳踉在阚,断其喉,尽其肉,乃去。
下列词语描绘了虎驴认识的全过程,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,使得故事波澜起伏,引人入胜。
稍出近之、往来视之、近出前后、荡倚冲冒——写虎一再试探,以激怒驴,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和胆识及
跳踉大阚、断其喉、尽其肉、月乃去——句式短促,节奏鲜明,写出了虎的志得意满的情态。
黔驴技穷——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,多用于贬义,讽刺人的技能低劣,无法摆脱窘境。
驴——虚有其表,实际无能的废物形象。(是庞然大物,善于怪叫,蹄踢,装腔作势,借以骇人,但外强中干,徒有其表。)
虎——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。(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前,存有恐惧之主,但是它反应迅,行动灵活,谨慎小心,善于观察,在反复的试探、摸清底细后,大胆果断地攻击其要害,置敌于死地。)
寓意是:写猖狂一时的恶鼠,斥责作威作福的小人。用课文中的话是“窃时以肆暴”。(因某氏
的庇护,老鼠肆无忌惮;新房主人的到来,给老鼠以致命的一击,终于被彻底消灭。老鼠的这一形象,无疑是影射那在当政者庇护下纵容下为非作歹、危害社会的小人,他们饱食终日,但只能逞恶一时,结果终将成为发臭的腐尸。)
分析下面的句子:“永某氏者,畏日,拘忌异甚。以为己生岁直子;鼠,子神也,因爱鼠,不
畜猫犬,禁僮勿击鼠。仓廪疱厨悉以恣鼠不问。”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?
写出了某氏爱鼠的原因和方式。为下文鼠的肆虐做了铺垫。(因某氏“畏日”,且有许多的禁忌,而
他出生又在子年,视老鼠为神,不养猫犬,教训仆人不要打老鼠,粮仓厨房全部任老鼠糟蹋。正因他的
2005年,一场“环保风暴”在中国内地刮起,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,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。理由是,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,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。
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。早在上世纪90年代,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。如淮河流域。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%,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。1995年,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。
据中科院测算,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%,这意味着一边是9%的经济增长,一边是15%的损失率。环境问题,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,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。
目前,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.4万多平方公里;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、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,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。
七大江河水系中,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%。全国668座城市,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。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。如浙江省宁波市,地处甬江、姚江、奉化江三江交汇口,却因水质污染,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,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。
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,需耗水330立方米,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;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.8万吨废水。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。其中80%以上未经处理,就直接排放进河道,要不了10年,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。
全国1/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,有1/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。经济发达的浙江省,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%。酸雨发生的频率,上海达11%,江苏大概为12%。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,如宜宾、怀化、绍兴、遵义、宁波、温州等,酸雨频率超过了90%。
在中国,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~1400万吨。而2003年,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.7万吨,比2002年增长12%,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.7%。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。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,到2020年,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,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,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。
1月27日,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,如果再不加以整治,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、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,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。
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,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,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.5%以上。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,在中国,根据上海的经验,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,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%以上。而在过去20年里,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,在90年代上半期是0.5%,最近几年也只有1%多一点。环保是一种“奢侈性消费”,投入大,对GDP贡献小,因此,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,也被挪作他用。
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:再不治理,未来无法保障;真要治理,则需大规模投入,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。
有人算过,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,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,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,至少得花几百亿元,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。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,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。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,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。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,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,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。
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,在过去20年里,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、降低成本的情况下,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:一是工资,二是环保。最简单的事,例如水泥生产,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,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,占水泥出厂价的5%。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,如要处理,则每吨需花费1.2~1.8元。提高生产成本5%。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。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: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: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,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,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,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。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,这5%的成本。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、生与死。
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——守法成本高、执法成本高、违法成本低,也助长了这种倾向。通常的情况是,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,需耗费50万元,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,则只有区区5万元,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“环保风暴”。
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,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,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。区区20万元罚款,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,简直是九牛一毛。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?因此《环保法》历来被人称为“豆腐法”。
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,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: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,大量人员失业,企业成本大幅提高,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。因此,无论是宏观成本,还是微观成本,实际上都无法承受。
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,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:
首先,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,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。一些高能耗、重污染的小冶炼、小铁合金、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,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。
其次,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,片面强调简化审批,限期办理相关手续。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,只要来投资就批准,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“首长意志”、“先上车,后买票”等违法现象。
再次,环评质量亟待提高。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,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,评价结论含糊,模棱两可,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,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,编造、伪造数据,或者隐瞒事实,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,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,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。
最后,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。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,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,显然力不从心。
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,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、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。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,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。
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、再治理污染的道路,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。
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,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: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,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,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: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,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,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。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,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,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,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。
毫无疑问,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。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,国家太大,无法像芬兰那样,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,借助于全球化分工,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。
上世纪90年代末,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,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,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。而令笔者吃惊的。